精选刊文|我国古代盐碱地改良技术

大国点名,最新省级“分工”出炉:谁是战略支点?谁担安全屏障?

‌晴茹‌ 2024-10-30 09:11:01 供应产品 4788 次浏览 0个评论

每经记者 杨弃非  余蕊均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刘艳美
随着我国“多规合一”改革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终于逐渐揭开面纱。
近日,国务院陆续批复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重点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其中,“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中心”等功能定位引发广泛关注。
过去,各种空间规划类型很多,相互之间协调不够,交叉重叠较多。2018年,在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中,自然资源部挂牌成立,着手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作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国土空间规划通过体系重构,直接将“三区三线”(注:“三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线”的城镇开发边界、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带位置下达,直接落到图斑上,形成全国统一的“一张图”。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这种自上而下编制的约束性规划,在空间表达的尺度上更具革命性。
带着“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的目标任务,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如何落地?按照自然资源部的说法,不同层级规划的侧重点和编制深度不一样,其中国家级规划侧重战略性,省级规划侧重协调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规划侧重实施性。
截至目前,除北京、上海的城市总规已于2017年获批不再报批外,31个省级行政区中,仅剩湖北的国土空间规划尚未获得国务院批复。省级规划获批,省域国土空间有了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如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分中心主任、清华同衡规划院副总规划师卢庆强所言,“批复内容都属于国家要求,是地方需要认领的‘国家任务’”。
明确“战略”区域:
1个腹地和6大支点
作为规划期到2035年的空间蓝图,国土空间规划描绘的目标定位备受瞩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国务院6余万字的批复中,“战略”一词出现了230余处,含量非常高。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这轮规划审批是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中央政府主要审查“地方怎么落实国家战略”,至于各地怎么按照中央的管控目的和战略进行发展,由地方自主决定。
也因此,在大的空间格局上,规划既强调各地要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同时在具体表述上,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其中,四川是唯一的“战略腹地”,山东和山西分别是“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和“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各省份最新定位
▲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批复整理(京沪定位来自2017年批复的城市总规)
此外,沿海地区还有四大“战略支点”——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外贸大省,广东和江苏要同时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自贸港的任务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坐拥西部陆海新通道出海口的广西,则要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只要是国务院批复文件里面的内容,不论出现在文件哪个位置,都属于国家明确的要求,都是地方需要认领的国家任务。”卢庆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他表示,2019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非常重要,它从大的战略格局上把国土空间分成了两类,即所谓的优势地区和其他重要安全保障地区。“这个战略格局的内核是区域经济布局,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国土空间体系。”
▲图片来源:《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回应近期市场对“战略腹地”的关注时也特别强调“中国太大”,各地发展不可能是同一个节奏,比如“北京、上海需要更多发展现代服务业,西部大城市在基建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他认为,处在追赶阶段的地区,需要把一些资源放到供给端,形成更多资本,不断提升资本存量、改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的来源”。
强调功能升级:
产业、科创与枢纽能级
“国土空间规划,从概念上讲,就是对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和300多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进行开发和保护的布局安排。”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表示。
他指出,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包含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城镇建设、交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五大要素,体现了“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的要求,有助于区域政策更加精准高效发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与这一轮获批的重点城市均鲜明强调“先进制造业”不同,省级层面目前只有四地被明确赋予“工业”职责,包括“老工业基地”吉林、辽宁,经济大省山东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大省湖南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省份”,体现了与其他地区差异化的功能定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过,在卢庆强看来,批复内容更多是基于国家视角来强调一省的核心功能,是综合考虑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结果,但并不是“只有被点名了才做”,“如果你在其他非负面清单方面都能作出贡献,当然更好了”。
长远看,地方若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区域条件和前瞻选择,同样有可能“突围”,培育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根据批复,“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接下来还将在空间组织方式上“深度捆绑”,推动经济增长向空间“要强度”“要密度”,而不再是向土地“要指标”。如山东重在“培育高水平创新空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湖南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安徽作为唯一一个“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省份”,明确要“保障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空间需求”;领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任务的重庆则强调,“提升渝西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保障科技创新空间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顺应各类要素高效流动需求,多个省份都提出了建设“世界级”“综合性”多个港口群、机场群的目标,枢纽功能也在“一张图”上进一步强化。
▲图片来源:《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多位专家在受访时均提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大家愈发重视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因而更强调“枢纽”的节点作用,与此同时,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过程中,也需要“枢纽”来转换。
而在“优势地区”之外,还有一些地区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的任务。
批复显示,西藏、青海、甘肃、黑龙江、内蒙古、山西6个省份被明确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它们的省域空间大部分位于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此外,三座居于边陲要地的省份,被进一步委以“安全屏障”重任,包括“国家重要安全屏障”西藏,“西北重要安全屏障”新疆,以及“西南中南地区重要安全屏障”广西。
“一眼看到底线”:
守住边界、盘活存量
“底线思维”是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一大鲜明特征。
自然资源智库咨询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晓玲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在不折不扣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基础上,还因地制宜地划定了自然灾害风险防控、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及历史文化保护等空间安全底线。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国务院批复中,“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被放到突出位置,明确了各省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控制性指标的具体数值。
这被业内视为与以往规划批复中最大的不同。有专家直言,“就是要让大家一眼看到底线”。
当然,基于不同的自然资源“家底”,各地的任务量有所区别,比如到2035年黑龙江耕地保有量要求不能低于24993.00万亩,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四个省份不能低于10000万亩,青海、海南、西藏、天津则不足1000万亩。
但对城镇开发边界的约束,扩展倍数几乎都要求“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新疆为1.35倍以内)。
对此,张晓玲解释说,这一方面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我们不能再走增量扩张的发展老路”,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我国当前各类存量建设空间潜力的客观认知,应该多打存量的“主意”。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则表示,国土空间规划的底层基础是全域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强调“三区三线”控制性指标,抓住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属性,并且能够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境留有余地,更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包容性。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佳文还提到,中央提出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未来,那些集聚能力强的城市群、都市圈,会根据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而得到更多用地保障,“所以国土空间规划会支撑保障发展”。
时间回到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以此为起点,2022年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正式印发,此后一年多时间,省级规划陆续获批,接下来就将进入更具挑战性的实操阶段。如张晓玲所言,一些地方在发展思路上还没有完成从“增量扩张”到“存量盘活”的转变,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做“存量文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做到难而正确的事,“规划规划”就不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晓玲: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守住空间安全底线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窗口期,在筑牢高水平安全底线基础上,引导经济合理布局,推动各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
自2022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正式印发以来,2023年7月至今,国务院陆续批复了省级、区域(流域)及重点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随着“三区三线”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本理念走向地区实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逐步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自然资源智库咨询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晓玲曾提出,研究国土空间问题,本质上是为了探究如何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她进行了专访,深入解读如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新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多规合一”改革
呈现四大鲜明特征
NBD:您曾系统总结过我国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本轮国土空间规划将朝着哪些方向进化?
张晓玲:过去,空间规划类型很多,各个规划之间相互协调不够,交叉重叠比较多。2018年机构改革后,随着“多规合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总体形成了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改革取得开创性、决定性成就。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空间统筹意义充分体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初步形成,有效避免了以往各类空间性规划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是“多规合一”改革的根本意义。
面向未来,在党中央确定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框架下,相关的规划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以及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相适应的业务体系建设,将是“下半程”的主要任务和方向。
NBD:2022年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近两年,全国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陆续编制、批复。在您看来,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体现了哪些鲜明特征?
张晓玲:我认为,这轮规划体系改革有四个鲜明特征。首先是“体系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可以概括为“五级三类四体系”(注:“五级”对应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行政管理体系;“三类”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四体系”包括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新的规划体系重构,既吸收了过去各类空间性规划的有益部分,又建立了具有空间唯一性等新元素的空间逻辑架构。
通过这次体系重构,将“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带位置下达,直接落到图斑上。也就是说,与过去的空间性规划(无论是土地利用规划还是城乡规划)相比,这次“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图斑,是从国家级《纲要》就直接落实到图斑,在空间表达的尺度上具有革命性,充分体现了坚守国土空间安全底线的国家意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NBD:除了体系重构,还有哪些特征呢?
张晓玲:第二个鲜明特色是“底线思维”。本轮国土空间规划将“守住国土空间安全底线、促进永续发展”作为首要战略目标和核心任务。在规划编制中突出“双评价”的基础性作用,树立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强调筑牢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能源资源安全、边境安全、军事安全等国土空间安全底线,完善国土安全基础设施,增强空间韧性。地方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在不折不扣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基础上,还因地制宜地划定了自然灾害风险防控、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及历史文化保护等空间安全底线。
第三个鲜明特色是“存量时代”。本轮国土空间规划注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注重存量资源盘活利用,健全存量土地利用政策机制,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等。在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强调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驱动”到“绿色发展”,构建集聚高效、布局紧凑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注重通过城市更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途径,促进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效率提升。总之,相比过去的规模扩张、粗放型发展,现在的规划更强调通过挖掘现有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四个特征是“数字化治理”。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都坚持突出数字化治理要求。规划编制工作始终强调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提供覆盖全域、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数字化底版。立足国土空间唯一性,建立健全专项规划协调衔接机制和国土空间规划逐级汇交机制,建设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等全过程在线管理。
保证“一张蓝图干到底”
NBD:这种数字化的过程,是不是能保证空间传导的连续性、一致性,真正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
张晓玲:是的。《纲要》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系统(简称规划“一张图”),推动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通过“多规合一”改革,构建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的关联机制,确保国土空间唯一性;另一方面,有了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统筹协调各行各业在空间安排上的需求,确保国土空间传导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NBD:和过去相比,相当于编制和实施流程被缩短了?
张晓玲:准确地说,是连起来了。过去,我们比较重视编制,对后续的实施关注不够,但规划编制其实只是第一步。很多时候规划编制的前瞻性不够,或是形势变化快,都需要在规划实施中进行动态调整。这次改革强调规划的全过程管理,有评估和反馈机制进行动态调整,而不是规划编完就结束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更加完整。这也是“多规合一”改革中贯彻的重要思路。
NBD:规划“一张图”建成后,国土空间规划将成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它的约束作用将如何发挥?
张晓玲:规划一经批复,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坚决防止出现换一届党委政府改一次规划的现象。获批后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法定依据。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5月23日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是自上而下编制,对空间发展作出战略性系统性安排,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要落实总体规划。
还需逐步打破行政壁垒
NBD:在“五级”之外,还有一类国土空间规划与重大战略区域相关,比如先后获批的《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如何理解这类规划的特殊意义?
张晓玲:这是一类跨行政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三类”之一的相关专项规划。跨行政区域的专项规划在我国空间治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重点在于空间协调。
这里面又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涉及自然地理单元。比如一条河流或一个湖泊,往往涉及多个省市,要实现对自然地理单元的整体综合整治,必须通过上下游、左右岸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重视通过跨行政区域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对流域的整体保护和整治。
以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为例,这个区域覆盖了11个省(市),都编制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编制这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时,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省份的规划拼在一起,而是要着重从流域治理的角度出发,统筹上下游关系,落实国家的相关战略举措,协调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行动。
▲图片来源:《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NBD:我们注意到,京津冀、成渝地区、中部地区等区域(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也进入了组织编制、报批等阶段。
张晓玲:这是另一种跨区规划,涉及的是经济范畴。比如在都市圈的建设中,通常涵盖多个行政单元,既有中心城市,也有其辐射影响的腹地。这类跨行政区的规划,无论是发展规划还是空间规划,核心要义是统筹协调,包括基础设施如何衔接、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如何完善、各类要素如何畅通等等。这类规划的难点在于如何跨行政区协调好各方利益,以确保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从而推动空间协同治理。
NBD:跨行政区域,无论哪一类的协调难度都可想而知。
张晓玲:所以整体来看,目前跨行政区域的规划编制还处于初级阶段。打破行政壁垒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未来的目标是站在更高的统筹角度,通过更深度的协调,达到更高效的资源共享和管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像都市圈、城市群、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太湖流域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等,都可以被视为专项规划。但这些专项规划在编制后,必须嵌入“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中,才能有效落地。
要“多打存量的主意”
NBD:您提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收录了“三区三线”的划定成果,从目前各省国土空间规划批复文件来看,这些区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对地方政府落地实施规划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张晓玲:关键是树立“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底线思维。“三区三线”的划定成果,是在国家层面直接落到图斑,地方政府在发展空间上的安排需要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同时也是规划编制实施中需要面对的重大主题。
说到树立安全底线思维,除了关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这些国家大事,城市的防洪排涝、应急抢险等空间需求,也需要在规划中加以体现。同时,重点城市还需要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划定“工业保护线”(工业用地控制线),保障城市产业空间的安全与稳定。
NBD:我们注意到,国务院的批复文件里明确提及“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如何理解这项要求?
张晓玲:如前所述,“存量时代”是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之一。限制城镇开发边界的扩展倍数,一方面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我们不能再走增量扩张的发展老路;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我国当前各类存量建设空间潜力的客观认知。整体体现了对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导向。
比如,我国存量建设用地中,有超过一半的建设用地属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大量闲置;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存在不少农村产业用地(或工业大院之类)有待盘活利用。一些地方“三生空间”(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交错混杂、破碎零乱、功能不足,亟待盘整优化。因此,总体上看,我们确实已经进入到了存量发展时代,做好盘活存量这篇文章,应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当然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坚持城镇开发边界的约束,也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难点。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发展思路上还没有完成从“增量扩张”到“存量盘活”的转变;另一方面,做存量文章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脱离了往日的“舒适区”;再者,从全国层面看,我们还没有完全形成与存量时代相适应的制度政策体系,在体制机制、政策工具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一点,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中予以高度关注。
记者|杨弃非 余蕊均 吴林静
统筹编辑|易启江
编辑|刘艳美
责任编辑:何俊熹

聊天时让你的表情更生动:初探苹果 iOS 18.2 AI Emoji 定制工具 Genmoji 苹果响应欧盟新规,iOS 18.2 现支持删除 App Store 应用商店、Safari 浏览器、相机、照片等预装应用 简化 Vision Pro 头显访客模式设置,苹果 iOS 18.2 代码暗示可由 iPhone 掌控 苹果和高盛因 Apple Card 违规被罚款 8900 万美元 M4 芯片来袭:苹果 13/15 英寸 MacBook Air 2025Q1 发售、Mac Studio 延至 Q2 安排得明明白白:苹果 iOS 18.2 邮件应用引入 AI 智能分类功能 跨设备无缝办公:微软 Word、Excel、PowerPoint 已支持苹果接力功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培养用好各类人才 “红土地”飞出“金凤凰”,看延安热土绘新篇! 中银国际:市场对美国核电需求的积极看法或强化中广核矿业供需基本面 维持“买入”评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s://ztbdgw.com/news/202733.html,本文标题:大国点名,最新省级“分工”出炉:谁是战略支点?谁担安全屏障?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